[新华访谈]曹文轩印象:把生活写成故事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袁璐 蔡梦晓)他看起来很疲倦,眨眼的速度和说话的语速一样慢。
一个星期前,曹文轩从意大利博洛尼亚回国,一走出机场,不少人扑上去找他签名,小孩儿、大人,几乎淹没了他的整个身子。
回国后的几天里,曹文轩没有清闲日子。媒体的采访他不好意思拒绝,索性都邀请到自己的公寓里。他书桌上的手机响个不停,多是朋友发来的祝贺短信或打来的电话。他穿着一件湖蓝色的西装,脸庞清瘦,眯着双眼,努力去看清手机屏幕上的字。
放下手机后,曹文轩走到酒红色木质书柜,小心地整理里面的书籍。屋子里,除了一套酒红色的皮质沙发和红木书桌,所有的空间都被书籍填满。“这些只是我所有书中的一部分。”曹文轩笑着说。
(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作家离开写作,就什么也不是”
靠着《草房子》《青铜葵花》《丁丁当当》等系列儿童文学作品,曹文轩取得了世人眼中毋庸置疑的成功。他的作品被印刷过数十次,其中《草房子》印刷了300次,《青铜葵花》印刷了170次。 这一次,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的十名委员,一致把票投给了这个中国作家。 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说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一些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曹文轩笔下的村庄总是恬静安详,他小说中的人物,虽然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他把目光投向底层的人们,《草房子》里的杜小康、桑桑,《青铜葵花》中不会说话的男孩青铜,以及“丁丁当当”系列中头脑有残疾的孩子,都经历过不同的人生苦难。
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却都闪耀着仁爱、道义、悲悯等人性光辉。“我只是通过我的作品来展示这些困难,然后让读者们看到里面的主人公在苦难中永远保持一种优雅的风度。”
曹文轩平日的生活很素淡,不用微信,不上微博。他说,等这阵喧闹过去,就要闭关写作。“一个作家一旦离开写作,他就什么也不是了。”
80年代初,曹文轩赶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黄金时代。1983年,他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角的牛》。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他总会带着新作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把生活写成故事,是他的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很在意“儿童文学作家”这个称谓。“给孩子做事情是在积德。”
对他而言,文学与门类无关。有种文学是孩子能看,成人也能看的。他在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阅读他作品的对象。“但在语言上,不能用太生僻的词和古怪的意向,不能搞太多文学性的手法。对生活画面的展现是有取舍的,比如暴力、情色。悲剧情节绝对不可以像成人文学那样让人感到绝望。”曹文轩笑着说。“儿童文学需要非常高超的讲故事本领,如果没有这个本领,孩子是吸引不住的。”
创作的时候,曹文轩喜欢手写。他对创作环境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唯独需要一盏明亮的灯。“必须是六十瓦的灯泡。”
晚上在酒店躺下,曹文轩习惯看看书再睡。但酒店的灯光昏暗微弱,他感到苦恼。一旦外出,旅行箱里必定带着一盏便携式台灯。
曹文轩对写作用的稿纸有自己的那份“挑剔”,圈里的朋友会经常带给他各种精致的本子,“我每次一买就是一大摞,但带格子的笔记本我是不用的,会限制我的写作。”
每一部作品,曹文轩通常是在心中酝酿了很多年头,更多的是几部长篇小说交替在记忆里沉浮。直到思绪不再下沉,曹文轩决定下笔,把脑中的故事放出来。“它就一直漂浮在记忆里头,那时凭我的直觉就知道可以动手了。”曹文轩说。
草房子没了,“油麻地小学”教室的瓦都已破碎
“我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这是曹文轩最喜欢的情景,他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写过这个句子,他认为很迷人。
在中国作家中,很少有人像曹文轩那样如此在意风景描写。去到国外,让曹文轩发生兴趣的往往也是那里的风景,特有的天空河流,高山湖泊,洼地草原,森林海洋。
几年前,有一个他的硕士生,打算把他文学作品里所有风景切割出来,编成一本风景描写的书。“我为什么如此在意风景呢?因为我是在风景中长大,童年时代是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
20岁之前,曹文轩一直生活在在苏北里下河地区。这个地方水网密布,到处是水,走三里地要过五处桥。曹文轩小时候经常看到的风景是河流,帆船,水上生长的各种各样的作物,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天空中的水鸟。他总想抓住从眼前飘过的那些风景,全盘吸收进自己的视野,不为创作,只想投入生活。
1977年秋,曹文轩从北大毕业了,借“深入生活”之名,曹文轩回苏北老家了,在家乡的水网中自我放逐。他成天在芦苇荡里游荡,看看水鸟,听听水流声,平静地过一天。
在乡间自由自在地晃悠了一年多,曹文轩又回到了北大,成为了一名教师,一直到现在,一边教学,一边写作。
讲坛,是曹文轩另外的一块自我保留地。在北大的讲坛上,曹文轩有个习惯,上课前一定会准备好一个非常细致的讲稿,不带讲稿他绝不站到讲台上。他在北大的课经常换教室,本来是100个人,后来换成150个人,再后来换成200个人的教室。“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教书之外,还是写作。
写作的时候,曹文轩经常想到水。回想起童年的时候,他的一个基本姿态就是坐在河边,望着流水与天空遐想。“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曹文轩感慨地说。
他的父亲是小学校长,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于父亲的工作会不停地调动,家也随之而迁移。但不管迁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
让曹文轩颇负盛名的《草房子》,其实讲的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里面主人公“桑桑”的原型便是曹文轩本人,他已经习惯了这样湿润的空间。“现如今,我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我的记忆中。”
两年前,曹文轩的家乡开始按照他写的《草房子》里的背景内容,建造一座“草房子乐园”。“油麻地小学”那些教室的瓦都已经破碎,草房子已经没有了。 当地的人索性就把瓦全部掀掉,再重新盖上草,做成过去草房子的样子。“我的家始终是在校园里,如果真的建成了,我会把其中一间草房子变成很大的图书室。” 曹文轩边说着边从沙发上起身,走向卧房。他手里拿着几本书,径直走向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