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时代(5)
上海银行副行长张伟国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除了四大行以外,中型银行也可以根据自己发展的品牌、品种,选择有一定规模和科技能力的公司合作,“一类是提供技术的科技公司,一类是本身是平台的公司,比如阿里就是既有技术也有平台,还有场景,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更偏向这类公司,合作不完全是全面的战略合作,还有相互投资、联合组成创新创业公司等。”
不过,就当下的环境而言,郝一欧也倾向于谈“股”尚早,两方接地气的合作空间更多集中在业务层面,而非股权渗透。“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优势还在于面对终端客户的创新能力,零售银行的变化速度本身比银行变化还要快,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门店,现在是网页,最后可能就变成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可以放在支付宝上,也可以放在京东上,帮助银行拿到更多客源。”
机构FA投资人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未来存贷汇业务会是银行+互联网公司合作模式的可能空间,“互联网公司希望给客户放贷,靠自有资金会受到杠杆率限制,未来可以推荐客户办理合作银行的信用卡,好的资产推荐给银行做贷款,互联网公司只做获客和风控。”
值得一提的是,风控方面的合作,阿里巴巴和建行的合作模式提供了一个范式。“银行只是把自己的数据做了一个建模,但阿里却投了很多生态公司,比如酒店、打车、外卖等,可以拿到很多维度的数据,所以就可以对客户做一个比银行更丰满的形象评估。”郝一欧补充道。
一家消费金融公司风控主管则对记者解释,银行内部本就建有一整套独立安全的网络通信系统,以确保自身的核心业务操作、数据管理、金融交易能健康运行,但是这套系统进入互联网世界却难免出现水土不服,“主要是传统银行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还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互金交易数据又是以几何式速度激增的,海量信息数据维护系统与客户终端的兼容性匹配度不佳,容易出现数据滞后、服务器故障等情况,导致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客户体验不是很理想,这是银行可以去金公司之长的方面。”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强调,来自互联网公司的风控大数据有时比银行沉淀积累了多年的数据更加精准,“银行的自有数据主要是各种业务数据,以及诸如电话、职业、教育、住址等信息,如果有过贷款行为,还包括了收入、房产等强信用属性数据,所有人的工资都是银行代发,公积金流水也在银行,房贷和车贷也都在银行,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文档、资讯、图片、音像等非结构化数据,听起来很丰富,但问题在于数据是割裂的,除了信贷类的关键信息会以征信的形式报送央行征信中心,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外,其他的各类财富相关数据,都分别沉淀在各家银行。”
“比如说一位客户在中行有1000元存款,在建行有20万元存款,在工行没有存款,三家银行对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判断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信用产品覆盖的范围很窄,多数人根本拿不到消费贷款的额度,现在大多数银行的消费贷款仅限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和本行代发薪的用户,就连本行信用卡用户、房贷用户、理财用户、转账交易用户等通常也没有额度,这意味着现阶段银行大数据能力可能仅限于代发薪数据的整合,连信用卡消费数据、转账数据等都没有有效利用,更何谈消费数据、兴趣爱好、社交信息等行为数据的引入和整合了。”薛洪言对记者坦言。
国有银行的文化会成为合作壁垒?
合作想象无穷,似乎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不过,国有四大行和“BATJ”联姻能否结出硕果,也依然存在未知之数。“以我们和银行合作的经验看,双方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做产品的理念差异尤其大,互联网的思路是用户体验优先,银行有自己的业绩压力和风控标准,还有政治指标,融合的难度并不校”金融科技创业者郝一欧对记者表示。
卡尔金服创始人李鹏也认为,因为银行内部的烦冗程序,前期想要推动合作进展恐怕困难重重,“银行内部要推进一件事情,光是行长答应都没用,分管各部门的人都有可能投否决票,以企业最常接触的情况说,银行内部有贷审会,所有部门负责人都要参与一起投票,技术部门提出接口有风险也可能否掉项目。”
不止一位受访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未来倘若“BATJ”主导合作,银行起的作用集中于提供信息积累,脚步可能会跑得更轻快一些,但是由于目前并不清楚合作项目的人员结构安排,以银行固有的企业文化来看,可能会存在争抢主导权的情况。
“签署协议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其实在于双方的资源开放范围和程度,以及实际落地过程中的磨合与权责分配。另外,战略合作毕竟不是入股,没有资本层面的合作,也不一定有排他性。具体能达到什么效果,为相关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还是要看后期的执行层面。”薛洪言如是说。
但记者也注意到,有一点在对各界的采访中都达成共识:短期之内,这样的合作信息密集落地肯定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其对整个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影响都很可能具有里程碑意义。